由全国技术能手、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宋彪领衔的“匠心引航”调研团队,历时18个月完成《数字技术“技能黑洞”与青年产业工人的职业突围——基于江苏省188家企业近2万名智能制造青年工人的调查研究》调研报告,日前获得常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采纳。这支平均年龄22岁的学生团队,通过走访江苏省188家智能制造企业、深度访谈19856名青年工人,揭示了数字技术浪潮下技能代际断层、技术迭代加速与技能培育滞后的深层矛盾,为青年产业工人在技术变革中的职业突围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现状:技术迭代催生“技能代际断层”
调研显示,随着江苏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深入推进,技术迭代速度与青年工人技能提升进度出现明显脱节。年长工人在传统机械操作领域具备丰富经验,但在工业软件应用等数字技能上存在短板;青年工人虽对数字化界面操作较为熟悉,却缺乏对底层技术原理的深入理解,形成了新老技术工人之间的技能断层。这种断层在实际生产中导致设备故障处理效率低下、生产损耗增加等问题,同时也让不少青年工人因看不到清晰的技能提升路径,转而选择离开制造业,加剧了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。
破局:三大创新路径破解“技能黑洞”
针对代际技能断层与技术迭代困境,团队提出整合式破局方案:建立“双导师制”,由资深技师与数字专家联合带徒,通过现场实操与数字化工具培训结合,推动传统工艺经验与现代技术融合,助力青年工人掌握跨代技能;打造“场景化技能沙盒”,搭建虚拟实训平台模拟智能制造场景,让青年工人在设备故障诊断等实操中积累经验,缩短技能转化周期;构建新型技能认证体系,将工业互联网、AI质检等纳入认证,支持项目实战与在线微认证动态升级技能等级,打破传统认证局限。三大举措立足制造规律、融入数字逻辑,为青年产业工人突破“技能黑洞”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专家评价:青年视角下的产业工人培育范式创新
常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专家指出:“报告敏锐捕捉到数字技术对产业工人技能体系的重构压力,首次从代际断层维度揭示‘技能黑洞’的形成机理,提出的‘双导师制’等举措,既尊重制造业技能传承规律,又嵌入数字时代赋能逻辑,为破解‘用工荒’与‘技工荒’双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方案。”
未来展望:以“数字匠心”培育新质生产力生力军
团队负责人宋彪表示,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职业挑战,青年产业工人的突围之路在于“传承不守旧、创新不离根”。团队将继续深耕“技能代际融合”研究,助力构建“学校教育打基础、企业培养强技能、社会服务广赋能”的立体化培育体系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”,团队将始终以青年视角链接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,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兼具传统匠心与数字素养的“新质工匠”,让技术变革中的职业成长之路更清晰、更坚实。